內在矛盾與拉扯:當自己設計中不同迴路相遇時
- 鏡觀其變

- 2月24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3月10日

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?
一邊覺得自己該照計畫走,但另一邊又忍不住覺得不試試看新方法怎麼會知道行不行得通?
遇到問題時,一方面覺得卡關想找人解決問題,但聊的過程中其實又沒想要聽人家給建議?
想一個人獨處,但又害怕錯過與朋友相聚的時光?

為何我們常在選擇中感到拉扯?
這種內在的拉扯有時讓人心累,但其實,這些讓你感到矛盾的選擇,是來自於設計使然,在人類圖的世界中,每個人的設計往往同時擁有不同迴路,不同迴路特質的能量運作,迴路的內在衝突可能會讓生活中的自己感覺到拉扯,甚至懷疑:
「到底哪一個,才是我真正的樣子?」
別擔心,這些特質都是你的一部分,所呈現的內在矛盾並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,而是成為獨特無二的你,必須擁有的特色。

內在拉扯的幾種矛盾點
第一種:理性 vs. 體驗
「要確定不會失誤才行,還是應該先試試看?」
邏輯理解迴路(理性驗證):傾向在採取行動前,透過分析和驗證來確保可行性。
個人感知迴路(體驗探索):則更想透過親身嘗試來獲得經驗,並不害怕未知。
有些時候,你可能會被「理性邏輯」驅動,想要分析清楚所有風險,確保一切萬無一失後再行動;但同時,「體驗派」的那一部分又在推你:「先試試再說,人生就是要去累積經驗啊!」
結果呢?
想了半天,計畫做滿滿,最後還是沒行動。
或者,心一狠就衝了,事後又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衝動。
第二種:解決問題 vs. 情緒支持
「我要找答案,還是只是想被安慰?」
理解迴路,以及情緒中心空白的設計(快點解決給我建議):傾向於理性分析、尋找解法,對錯分明,一遇到問題就想找到答案。
感知迴路,以及情緒中心有定義的設計(情緒價值給好給滿):則更注重所發生的事情所帶來的自身感受,希望有人理解、共感、陪伴,而不是馬上提供解決方案。
當你遇到困難時,你是屬於「快點給我一個解法!」的人,還是「你可以先聽我說完再安慰我嗎?」的人?
有時候,你只想發洩情緒,結果對方開始幫你分析問題,讓你更煩躁。
有時候,你真的只想聽到「沒事的,我懂你」,結果對方說:「所以你的計畫是什麼?」
這種情況簡直是情緒上的小型車禍,但事實上,你內在可能同時有「解決問題」的驅動力,也有「尋求情感支持」的需求,兩者交錯時,就容易讓自己或他人無所適從。
第三種:自我意識 vs. 群體意識
「我要顧及他人,還是忠於自己?」
家族人迴路(關係與責任):重視對家庭、團體的責任感,容易考量別人的需求與期待。
社會人迴路(讓同質社會能夠向前演進):重視經驗分享、理性思考,錯了就要改。
個體人設計(獨立自由):則更關注自身體驗的積累,想遵循內在感受行動,看見這個世界。
有些人天生獨立,習慣自己決定、自己行動,但如果你的設計中有強烈的「家族人/社會人迴路」,那麼即使你很想灑脫獨立,內心還是會牽掛:「這樣對家人/朋友來說會不會不好?」
這種矛盾,讓人常常卡在:
「我該追求自己想要的,還是要顧及身邊的人?」
「我要享受自由,還是要維繫關係,社死怎麼辦?」
這些掙扎,並不是因為你不夠果斷,而是你的內在擁有不同的驅動力在拉扯。

理解這些矛盾的價值
許多人認為內在矛盾是問題,應該被解決,但實際上它是設計的一部分。內在的拉扯並不代表錯誤,而是多元可能性的表現,代表不同思維的融合。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與這些矛盾共存,並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。
接受這些不同迴路的影響,就像接受自己有多種面向,每個部分都有價值。學會與拉扯和平相處,矛盾將成為我們獨特的力量與智慧,成就無二的自己。

如何與這些內在矛盾共存
面對這些矛盾,最重要的是學會與之共處,而非強行解決它們。
首先,當你發現自己進入內在拔河的時候,不要急著「做決定」,而是先停下來,觀察自己的內在對話,問問自己:
「現在自己紊亂的想法,分別來自哪種驅動力?」
當接受這些矛盾的存在,並承認它們是我們設計的一部分,允許自己有不同面向,看見自己的設計不是單調的線性存在,而是擁有不同層次的個體時,或許就會看見這些特質並不衝突:
可以接受自己既可以是冷靜的分析者,也可以是情感豐沛,需要歸屬感的人。
可以是個追求獨立的人,但是也在意家人的感受,這兩件事情並不衝突。
其次,當內心拉扯時,最終的解法不是靠頭腦想,而是回到自己的類型與權威。
例如,作為情緒權威投射者的我,在面對個體人的獨立思考與家族需求之間的衝突時,理解情緒波動讓我能在不同時間說出不同的話,並做出相應的決定。這提醒我不要急於反應,而是在情緒沉澱後,考慮每個面向,幫助自己找到平衡,避免後悔。
最終,學會在矛盾中發現自己的力量,將內在拉扯視為多元的可能性,更有信心走向未來。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…

預告:下一篇來聊,設計與類型的拉扯
或許讀到這裡的你,應該會開始好奇:「那不同的類型,會怎麼影響這些內在拉扯?」
天生傾向獨立行動的顯示者,若設計裡有很多「家族人」迴路設計,做決策時,可能會陷入「想要直接推動,但又怕讓親近的人感到壓力」?
需要等待被邀請的投射者,若擁有強烈個體人或整合型通道設計,會不會比其他投射者更容易感到孤獨?
下次,來聊聊「類型」特質,與迴路之間的拉扯吧。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