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體比我更誠實
- 鏡觀其變

- 2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《身體帶我回家|第 1 集》
週三小劇場 · 投射者 × 去制約 × 身體覺察日記
有時候,不需要發生什麼大事。透過一個肢體擁抱、一隻手的觸碰、甚至一句話的回應,就足以讓身體把真相輕輕說出來。
那種真相不會劇烈、不是震驚、也沒有情緒爆發。
通常是安靜的、細微的、甚至小到你差點忽略。
有時,像是某一秒呼吸突然變淺,肩膀不自覺抬高,後背發緊,手肘微微內旋,腳掌在對方靠近時悄悄後縮;或是在看似冷靜的瞬間,下巴往後縮緊了一下。
那不是「害怕」,而是身體還感受不到安全感。
某部分,像是身體在說:
我知道妳想放鬆,但我還沒準備好。
我知道妳願意信任,但我還需要一點時間。
在不知道怎麼放鬆之前,我需要自己保護好自己。
而那一天,在探戈教室裡,就是這些微小的身體訊號,悄悄揭開了我以為自己早已跨過的那一道門。

我以為我把自己交給對方,但身體並沒有
練習時,舞伴溫柔地說:「妳可以信任我,可以把自己交給我。」
當時的我毫不遲疑地說:「我有,我真的有。」
但下一秒,他輕輕碰了碰我的肩膀與手肘,那是一種非常具體、非常誠實的指出:
「可是,妳的身體沒有。」
那一刻不是批判,而是一種,身體終於被看清楚的瞬間。
原來,我以為的「放鬆」,只是頭腦以為的。
頭腦說:「我有努力放鬆。」
身體說:「我還在撐著。」
頭腦說:「我信任對方。」
身體說:「我還找不到安全感。」
頭腦說:「我很自在。」
身體卻用呼吸、肩膀、重心回應:「我還不能放掉所有,我還需要先照顧我們。」

原來,放鬆不是一個動作 而是一種身體覺得安全後自然發生的事情
那天晚上回家後,反覆回想練習時的每個畫面。
突然明白,一直以來的我都很習慣性的努力:
努力覺察、努力等待、努力信任、努力不急。
但我從來沒有真正練習過:「去觀察身體覺得安全不安全。」
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。
不是「我知道該放鬆」,
而是「我的身體覺得放鬆,現在是有安全感的」。
不是「我願意信任」,
而是「我真的感覺到自己準備好了」。
不是「我想要學會交付」,
而是「我感受到有人可以接住我」。
這些答案都不在頭腦裡,它們藏在身體最安靜的角落:
當呼吸突然順了、擁抱裡的距離變柔軟、肩膀往下沉、重心願意落地不預判、某一秒突然有一種「我可以在這邊覺得自在」的感覺。
那都是身體很直率的說:我準備好了。或者,我還沒有。

空白直覺中心的真相:身體比頭腦理解更快、也更誠實
後來我才真正明白,那就是「空白直覺中心」的典型反應:
我們不是靠邏輯判斷安全,也不是靠理解決定放鬆,而是靠身體感知:當下安不安全。
只要身體沒收到安全訊號,它就會自然收縮:
緊張、僵住、放慢、依附在熟悉感裡不動。
心可以願意、頭腦可以想通、但身體可能只是還沒「準備好」。
這跟「想不想」無關,跟「不夠好」無關。單純的只是身體需要時間而已。

那一刻,我第一次承認 不是我不願意放鬆 而是我還沒學會如何感到安全
而就在那個瞬間,我忽然懂了一件事:
當身體不知道怎麼放鬆的時候,「努力」就會自動站出來保護我。
那種努力不是推著我往前,而是避免我跌下去。
努力,其實是一種溫柔的防護。
是身體在說:「我還需要一點時間。」

給直覺中心空白 & 投射者的小練習
我們常常太努力了。
努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,努力聽話、負責、照顧周遭,努力到忘記旁邊其實有人能接住自己。
尤其是直覺中心空白時,被要求懂事、堅強、乖巧的習慣,很容易讓人忘記:
「安全感不是靠控制,而是靠感受。」
今天晚上,閉上眼 10 秒,問自己:
「我以為自己放鬆了,還是其實,我的身體還感受不到安全感?」
「我是否一直扛著、撐著、負責著,直到忘記身邊有人能接住我?」
不要急著回答。深深地呼吸,把答案交給身體。
被看見的地方,就會慢慢鬆開,身體會帶我們回家。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…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