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恐懼到平靜:情緒權威的自我接納與去制約之旅
- 鏡觀其變

- 10月2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人生中,許多決定來得突然,又常常讓人心生恐懼,尤其對情緒權威的人來說,都像是一場起伏不定的浪潮。這樣的過程,從某個角度看,並不容易;但當我回顧自己的歷程,卻發現每一步都在引導我走向更深層的自我療癒與成長。
三年之間,我寫過幾篇文章,裡面提到每次出國前的焦慮,這些文章看似平凡,但回頭看,卻成了我自我療癒過程中的一個關鍵。
當時的我,並不清楚自己為何總是會在出國前,感到那股強烈的恐懼,直到飛機起飛,這種壓迫感才會漸漸消散。當時的自己,只能理性理解,認為這種感受或許來自於空白直覺的恐懼感,或是過去的經驗積澱,但內心的感受總是難以釋放。

理性看見,卻情緒卡住
直到這一年,再次閱讀自己過去的文字,我才發現,那種焦慮與恐懼的根源並非單純的理性理解所能解釋,它們深深根植於空白直覺中心容易被外界波動中,並且影響著我每一個選擇的過程。
每當我試圖理性地處理這些感受時,身為情緒權威的我,更是時刻被情緒推動著,它們依舊像易變又難以捉摸的力量,動搖著我內心想做出的決定。
這兩年來,隨著對人類圖的更深理解,我開始不僅僅停留在理性層面,而是學會與這些情緒相處。這不僅僅是“知道”它的存在,而是學會聆聽,學會在每一個感覺的波動中,找到自己真正的答案。過去,我可能只關注了情緒的表面,試圖用理性去掌控它,但這樣的方式並不能真正解決內在的紛亂。

從認識到接納,是去制約的開始
這次旅行前,我再次感受到了情緒的起伏,以及對於旅行未知可能產生的危機感。
我開始告訴自己,「出門前的恐懼」,是一定會出現的,這很正常,畢竟空白直覺就是自然地會怕東怕西,然而已經不是小朋友的我,絕對能夠見招拆招,逢凶化吉,反而情緒權威的我需要去感受的是,這個出發的決定,是否還是仍被情緒支持著,我是否還願意如期出發?
這樣的情緒波動並非壞事,它提醒我該聆聽自己,並且在情緒逐漸清明的過程中,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從認識、看見,到真正地接納,這一路的每個轉折,都是去制約的真實練習。
當我開始真正聆聽內心的感受,並不再被過去的經驗所限制時,這些情緒的起伏不再是紊亂自己的束縛,反而是成長和轉化的養分。

情緒的整合,是慢熟的智慧
情緒權威的人,為什麼總是被說需要等待情緒清明,也是因為每一分一秒對於這個決定是否投入的感受,會因為每一分一秒後,身體的感知,對於所新獲得的情報的吸收,是接受、還是排斥的整體融合,最終出現「這個決定是否適合我」的主觀評價。
回想這些年來的過程,我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場理解的過程,更是一場關於情緒、身體、以及內心的療癒之旅。
在這個旅程中,我不再因為莫名的恐懼,而急於「忽略」情緒,而是學會與它共處、引導它,讓自己在這些波動中找到力量。而正是這樣的轉變,讓我能夠更自在地走向自我接納,並不再讓恐懼與不確定成為我的障礙。
對情緒權威來說,清明從來不是一下就有的答案,而是身體一步步走過每個感受後,才慢慢說出:「嗯,就是這樣吧」這個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原來,平靜不是沒有恐懼,而是願意在恐懼裡,依然選擇相信自己。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...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