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五年流光 / 讓情緒流動,讓真實透光 / 第二篇:原來,我一直都在等待認可

有時候,我會突然想起幾年前的自己,那個在社群裡小心翼翼地貼文的我。每一篇都仔細斟酌、認真打磨,發文後還會忍不住觀察誰按了讚、誰留言了、誰看了卻沒反應。明明告訴自己「我只是想分享而已」,心裡卻始終留著一絲渴望——希望被看見、被認同、被喜歡。

有段時間,我對「按讚數」的波動非常在意。

記得有次發了一篇誠懇的長文,滿懷期待按下發佈鍵,結果那整天只有零星幾個讚。

我開始懷疑:是不是這篇寫得不好?還是沒人想看?又或者……是我這個人不夠有趣、不夠好?

這樣的情緒低落讓我意識到,原來我不是單純想表達,而是太害怕沒人在乎。潛意識裡一直在問的是:「這樣的我,夠好嗎?」

想被認可的渴望,到底在心裡缺了多久?

是從老師表揚別人時的羨慕?還是家人對我總是沉默?抑或是那句「你要懂事一點,別讓人失望」開始,把我推向那條「一定要表現好、一定要討喜」的道路?

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竟在無形中成為衡量我自身價值的標準。彷彿——只要夠被喜歡,就代表我值得存在。



投射者的等待,是一場認可的試煉

身為投射者的我,早期對「等待被邀請」這件事其實是有點抗拒的。


不主動=不積極?

不出聲=沒存在感?

會不會就這樣,什麼都不是?


那時的我,心中充滿「想被需要」的渴望。

在聚會中默默觀察氣氛,希望有人來問我意見;在工作場合積極發言,只為證明自己的價值;甚至在分享人類圖時,經常忍不住主動解釋與建議,只為換取一聲「你好懂我」。

但這麼做,總讓我覺得疲憊與空虛。直到後來我才理解:這就是投射者未被邀請時貿然投入的代價,過度付出、能量匱乏,被誤解成雞婆或多管閒事。

我開始不得不誠實地面對自己:我真的懂「等待」嗎?還是我其實一直在焦躁地追尋認可?



有一位投射者曾對我說:我好像一直都在努力證明自己可以

她,是一位有創意、富有洞察力的投射者。初次解讀人類圖後,她滿懷興奮地說:「我終於知道,為什麼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!」

但這份興奮很快被焦慮取代。在職場上,她的觀點總被認為「太敏感」;在關係中,她熱心給建議,卻常被說「你想太多了」。

「我發現,可能是因為太怕沒人需要我,才那麼急著證明自己有用。可是我真的好累。」
於是,在之後的陪伴中,她開始練習等待。
不再第一時間跳出來、不再急於表現,她開始問自己:
「我有被邀請嗎?有想要投入嗎?」

一段時間後,她傳訊息給我:
「雖然還不太習慣,但我開始發現,當我不再去『搶』關注時,反而有人主動看見我。而內在也變得比較平靜,更願意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。我想,這可能就是等待的魔法吧。」

她的覺察,深深觸動了我,那些我們不敢停下來的瞬間,背後藏著的,從來不是懶,而是怕,怕沒人注意,怕自己不重要。

當我們願意承認「我在等待的是認可」,也就等於回到了那個最真實的自己。而這份誠實,就是轉化的起點。



從主題式旅行,到讓生命自然發生

有趣的,這幾年,我的旅行風格也悄然改變了。

過去的我總習慣設定明確主題——寫旅記、安排見面、上課學習,彷彿只有這樣的行程才有意義,旅程才「值得」。

但現在,我開始試著不設行程、不定目標,帶著空白與好奇,踏上一場 raw travel。

沒想到沒有預設的安排,反而帶來更多驚喜,反而更貼近自己的真實渴望。


留白的旅行,也映照出我對人生態度的轉變,從一定要被看見的焦慮,走向讓生命自己展開的信任。

那些未預料的相遇與轉折,往往比我精心安排的還精彩。就像投射者的旅程,不是設計捷徑,而是站穩當下、相信頻率,等待那真正屬於自己的邀請靠近。



等待,不只是策略,是一場回到自己的旅程

等待不是一種被動無力,而是一段重建內在信任的旅程。投射者的等待,不只是等著邀請,而是在生活裡慢慢修復,那個曾經拚命做、拚命證明自己的自己。

正如 Leela 所說,"Projectors are good at being, not good at doing. Projectors are here to be themselves."

這句話讓我反思:如果所謂的成功,不是做了什麼,而是活出了自己,那我還需要逼自己去符合世界的標準嗎?


或許,我真正焦慮的不是「沒人來邀請我」,而是「我不相信光是做自己,就已經足夠。」

去制約的歷程,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脫殼,而是一次次微小的發現與選擇:

看見自己又想為了做而做、又被空白薦骨驅動著停不下來、又想慢下來卻還沉浸在「應該趕快完成」的節奏裡。

而這些發現,不該責怪,而是值得慶祝。因為,能看見,就有選擇。


這,就是我走了五年,才真正懂得、也仍在練習的功課:

等待,不是忍耐邀請的出現,而是主動邀請自己,選擇一個我們都認同的節奏與方向。

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...


如果你喜歡這一系列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一起溫柔前行。

你也可以分享給你心中的那位投射者,讓他知道:你不是孤單的。

Comments


©2024 by 鏡觀其變 Magic Mirror Human Design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