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我,不需要馬上好起來
- 鏡觀其變

- 6月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6月30日

去制約溫柔小森林系列.情緒篇
有些情緒,不是為了解決,而是為了被陪伴。
我們的成長環境裡,常常缺少一種語言:情緒的語言。
父母為了生活忙碌奔波,而他們自己的成長過程,也從未學會如何與情緒相處。於是,當我們還是孩子時,就很自然地從他們那裡繼承了對情緒的不耐、對哭泣的不知所措,甚至是對真實感受的忽視。
「別哭了,有什麼好難過的?」
「不要生氣,你這樣很沒禮貌。」
這些話,悄悄把我們帶往一條路:學會壓抑,而不是表達。
我們開始不看見情緒,只看見問題,然後急著解決問題。也就慢慢習慣了追求「快速修復」,太快想讓自己變好、太急著變得正向。
但那些還在低潮中的自己,會不會,也值得被擁抱?

不是情緒太多,是我們太快想逃走
焦慮、難過、失落、莫名其妙的煩躁,這些情緒從來不是「問題」,它們只是想被你看見。
但我們總是急著做些什麼,逃開那股不舒服的紊亂波動,藉此安撫那個「你怎麼還不快好起來」的內在批評者。
其實,有時候什麼都不做,深深呼吸,靜靜地坐著、待在情緒裡幾分鐘,它就會變得不那麼可怕,可以共處。
我也常逼著自己要趕快「好起來」
那種感覺就好像是:
在難過時,還告訴自己「有需要這麼這麼情緒化嘛」;
在低潮時,還努力裝出一副「我很好」的樣子,似乎一切都沒事。
但情緒的感受,是證明自己還活著的脈動,那些想要壓下去的悲傷,其實只是很渴望被理解的小聲音,期待被聽見。
記得最開始,我只是試著說出:「我現在其實不太好。」
然後,情緒像潮水一樣鬆開了,聳直的肩膀能夠慢慢放下,鬱悶的胸口也開始能夠吸入更多的空氣。這一刻,才發現自己一直在撐,卻沒意識到已經累了。

去制約,也是練習允許情緒慢慢走完
去制約的過程裡,有很多片刻是灰色的、模糊的、慢吞吞的。尤其是空白中心帶來的不確定與不穩定,常常讓我們感到難以掌控,甚至焦躁不安。但啊,那些不確定與脆弱,也是一部分的你,值得被溫柔地接住。
有些傷口不是立刻癒合的,有些情緒,也不是今天說開就會馬上離開的。
但它們都值得被好好陪著,不被催促、不被解釋,只是用時間,一點一滴地,看見、消化、逐漸地接受。
因為當我們忽略它們、壓抑它們,那些未被看見的情緒,總會在我們最疲憊、最脆弱的時候,突然衝出來鬧場。不是你失控了,而是它們早就在等一個出口。
等到冷靜後,我們卻只剩下滿滿的自責與內疚。
願我們都能打破這個行為模式,學習在情緒還沒變得劇烈之前,就先給它一點空間,慢慢走完。

小小練習|今天,我的情緒需要什麼?
可以先從這三個問題開始:
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顏色?(或什麼形狀?)
如果它會說話,它想告訴我什麼?
我可以怎麼陪它一下下,不急著修復?
當我們不再急著讓自己「變好」,也許,就會發現:原來一直都夠好。
情緒不需要解釋,情緒,只需要伴著一起走。
如果你也常常覺得「不該這麼情緒化」、如果你還在學習怎麼陪伴那個情緒波動的自己,讓我陪你,慢慢來。
走進這座溫柔的小森林,聽聽你內心深處的聲音,然後,溫柔地對它說一聲:「我在這裡,不急,真的不急。」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…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