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下來的時候,我就想逃
- 鏡觀其變

- 7月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空白能量中心議題系列文之8
投射者與空白頭腦邏輯中心的日常對齊練習
最近,我發現自己有個習慣。
每當感到空白、無聊、失去目標時,我就會打開機票網站。
旅行,曾經是我最快找回「生活感」的方式。
只要飛到另一個國度,就像開始了另一段人生。
那時的我,不再是疲憊、困惑、茫然的自己,而是那個看起來積極、有趣、勇敢、閃閃發光的我。
但後來我發現,我並不是「真的想旅行」。
我只是,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眼前空下來的生活。
那種空,會讓我懷疑:
「這樣的日子,是不是一點意義也沒有?」
「如果我沒有在做什麼,那我還算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嗎?」
「是不是該搞個什麼事情來做做?」

做得越多,越不認識自己
如果你也是一位投射者,這種狀態對你來說或許一點都不陌生。
沒有穩定的薦骨能量,卻活在一個鼓勵「多做才有價值」的世界裡。
於是,也慢慢被制約成:
在沒有邀請時主動出擊、提前準備、擔起責任,甚至讓自己「忙起來」才覺得比較安心。
但你有沒有發現,做著做著,反而越來越不清楚,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?
若是剛好還有頭腦邏輯中心空白的設計,可能更容易在「該找點事做」的壓力下,不知不覺陷進自我懷疑。

給頭腦邏輯空白設計的你
有時,不是沒靈感,而是不需要急著有答案。
如果你像我一樣,是頭腦邏輯中心空白的設計,可能經常被一種隱形的壓力困住:
「我是不是應該要想清楚,怎麼生活才好?」
「是不是應該有一套方法、有條理、有意義地過?」
但我發現,這樣的「應該」只會讓自己陷進腦內的焦慮與自我批判,感覺越想越亂、越想越沒靈感。
其實,對我們來說,靈感從來不是努力想出來的,而是自然浮現的。
就像風,需要空間,才會吹進來。
請在焦慮來臨時,試著對自己說:
「不是要找到正確的活法,而是回到此刻的感覺。」
「我的頭腦是開放的,是用來感受,而不是承擔壓力的。」
「如果現在沒有方向,不代表我錯了,只是還在對齊中。」

停下來,不是偷懶,是開始成為自己
後來,我開始練習一件事。
並想把它送給也一樣容易焦躁、過度投入、想逃離日常的你:
這一份被我戲稱為《不再逃避的生活練習》,其實,不是一張 to-do list(任務清單),而是一份慢慢走回內在節奏的指引。
它不在乎成果有多好,而只是單純邀請自己停下來、感受、並聽見自己。
▍一:當下的我,正在學習什麼?
每天問自己一個小問題:
今天,有哪一刻我覺得「我沒有在逃避」?
有什麼是我真的想做的,即使只有一點點?
用一句話記下當時的感受與回饋,不是為了寫得多好看可以貼文分享,而是為了不再忽略自己。
▍二:無聊也沒關係的時光
學會與「無聊」共處,是投射者找回內在韻律的第一步。
今天我沒有逃走,而是⋯⋯
我還是想逃走,但我先⋯⋯(例如:坐下來,喝了一杯茶)
允許自己與刻意的留白共處,什麼都不做,也是一種選擇。
▍三:打造自己的日常儀式
在生活中,練習留下「我願意留下來陪伴自己」的證明:
出門散步十分鐘,不急不想,只感覺腳踩在地板的踏實感
一個專屬的安心角落,留給閱讀、寫字或冥想
一段自我對話:「今天,我想對自己說的話是⋯⋯」
這些小小的行動,都是你願意留下來的足跡。
▍四:重新認識「想要」的自己
每週問自己一次:
這個禮拜,我最渴望靠近的是什麼?
有沒有一種感受,我一直在尋找,卻還沒給過自己?
想要,不需要被證明或合理化,它只是你生命自然流動的方向。

這份練習,不是為了變得更有效率,也不是為了自己夠好
而是邀請你慢慢問自己:
「如果不是為了做給誰看,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」
「如果我不再逃避自己的渴望,我會選擇怎麼活?」
邀請自己,即使還沒想通,也能安住下來。
因為,有時候,最大的靈感,就是允許自己,不用再想了。
我們不是沒有方向,只是暫時忘了,如何從自己出發。
願在不逃的日子裡,我們都能慢慢長出自己的節奏、溫度與光。
或許過程中就會發現:
我們本來就不是為了忙碌才值得被愛,身為自己,就是存在的價值。
給親愛的你,
如果你也曾在「什麼都沒做」的日子裡,懷疑過自己的價值,
我想聽聽,你最常在哪些時刻,想要逃開生活?
或者,有沒有一個「你願意留下來陪伴自己」的小方法,也想分享給我?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…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