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因為妳乖,而是妳值得被看見
- 鏡觀其變
- 4月2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~給每一個把身體放在最後、總是先照顧別人的我們
我聽見她了,那個總是貼心的內在小孩 Nunu
昨晚原本有場固定的kizomba舞會,平常的我大概會準時出現在那裡,跳幾支舞、流點汗,然後帶著餘韻回家。但昨天的我完全動不起來,頭脹、身體沉重。我傳了訊息給主辦說我不舒服,決定乖乖待在家休息。
休息的晚上,我看了人類圖親子教養的課程教材,看著投射者小孩在這個世界受到的強大制約,那股困惑與不解,透過Ra的敘事風格,建立了理性的概念,就像慢慢梳開的一把結繩,把我牽回到過往熟悉的情緒風景裡。
隔天醒來,竟然是中午十一點。
睡了這麼久,卻沒有感覺特別精神,也不覺得振奮,只是突然很想一個人去走走。於是打開KKday,看看今天可以去哪裡晃晃,眼神掃過水族館Xpark時,身體忽然有點動起來了,說不定可以搭個高鐵去桃園?於是拎著自己出門了。

在路上,一度猶豫:「真的要一個人跑去桃園嗎?」
想過乾脆去按摩,昨天半夜還自己在按摩小腿。但熟悉的按摩師時間排不上。於是對自己說:「那就今天放過自己,滾滾筒也可以。出去走走也很好。」
抵達後查了Xpark的評論,看到有些人提到因為館內資源有限、空間狹小,動物們好像沒有足夠的棲息環境,心裡湧起一陣哀傷。於是,即使人都已經到了桃園高鐵站,還是決定不進去了,就在旁邊的購物中心晃晃也好。
走進 outlet 的那一刻,第一個想法是:肚子餓,要先吃點什麼。
但當發現想吃的幾家餐廳都排隊排到天邊,只有「21世紀炸雞」有位子又不需要排,當下本能地出現批判的聲音:「啊,這家以前覺得不怎樣欸。」
然而另一個聲音,也同時出現了:「先吃,不要餓肚子,讓身體舒服一點,也很好。」
那個聲音,有點像是一位護士阿姨,會拍拍我內在那位總是吹毛求疵的教練肩膀,然後輕輕說:「沒關係,這樣也很好呀。」
坐下、點餐、吃炸雞,頭又開始脹脹的,但這次我沒有急著要做什麼,只是安靜吃完,然後看著天空變得陰暗,大雨欲來,當時沒想逛的念頭,卻還是走進一家服飾店,確認自己真的沒有興致後,默默走回桃園高鐵站。以前的我可能會責怪自己浪費時間,現在我只是轉身離開,沒有批評,也不勉強自己。我只是陪著。
決定不搭最快的高鐵,而是搭機捷回去,像是刻意多留一點流動的時間,給自己一個慢慢回家的節奏。
就坐上車的那一刻,雨下得特別大,外頭嘩啦啦地,捷運裡卻平穩又安靜。我心裡浮出一個念頭:「這趟旅程的重點,好像不是去哪裡,而是我把身體放回了第一順位,給了自己一種新的信任。」

看見自己的內在角色特質
在捷運的沉靜中,我忽然想起前幾天翻的那本書《IFS內在家庭系統》,提到每個人內在都有很多「parts」。我開始慢慢看見我自己的這些內在角色:
有個金教練,他對身體嚴格到近乎苛刻,不能胖、不能懶散,他是一個要求完美的身體訓練員。
有個專案經理,追求事事都要有KPI,要有進度才算是有成長價值。
有個挑剔鬼,他對外界充滿批評的眼光,看什麼都不順眼,尤其是那些被他歸類為「太胖、很醜、髒又臭、白痴」的世界。
但我也發現,我內在住著一位護士阿姨,她不像其他人那樣急著掌控或評價,她會笑笑地說:「這樣也很好。都可以啊。」她讓我緩下來,提醒我:身體的聲音,是第一順位。
然後,我看見她了。那個一直都躲在角落的女孩:Nunu。
她是一個怕無聊的小孩,對這個世界有太多想要感受的一切新奇與未知。但她太小了,沒有太多能自己主動爭取去探索的機會。
她很敏感,總是先注意到別人的情緒和需求,不太敢提出自己的想望。她懂事,太懂事了,以至於慢慢就不敢說話了。她小時候面對忙碌的媽媽,得不到想要的陪伴,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需求,把關注力都放在別人身上。
「只要我乖、我懂、我不吵,就不會被討厭。」

親愛的 Nunu
我看見妳了。不是因為妳乖,不是因為妳懂事,也不是因為妳忍耐得很好。是因為妳本來就值得被看見。
我知道妳小時候常常等,等媽媽忙完,等可以說話,等一個眼神,等一個陪伴。但好多時候,等到的卻是「妳自己要懂事一點」、「媽媽現在很累」、「先不要吵」。於是,妳變得特別會察言觀色、會讀空氣、會照顧別人的心情,卻慢慢地忘了:妳的感受,也很重要。
從今天開始,我想讓妳知道,妳不需要先看別人的臉色再決定要不要說話。 妳不需要一直忍耐,才算是貼心。 妳可以想被陪,就說出來。 妳可以難過,不用急著轉念。
我會在這裡,陪妳慢慢練習。練習說出「我想要」而不是「沒關係」或「都可以」;練習在別人還沒看見妳之前,妳就先看見自己。
妳不是自私,也不是小題大作,妳只是終於願意回頭看看那個曾經一再被忽略的小小自己。而我,會陪妳,一起走回來的路。
妳是我,也是我現在最想好好保護與陪伴的自己。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…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