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流光 / 讓情緒流動,讓真實透光 / 過場筆記2:看見,是轉化的開始
- 鏡觀其變

- 5月22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有時候,身體明明已經想放鬆了,但心,卻還卡在某個說不出的地方。
從那次胃痛之後,我開始更頻繁地留意身體的回應,也試著用不批判的方式問自己:「你怎麼了?」
那不是一個簡單的練習。因為我太習慣「看起來沒事」。
從小,我就學會壓抑、沉默、轉移注意力,只為了維繫人際關係的和諧。
當別人不高興時,我總想著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;當有人語氣不好,我的第一反應是想趕緊幫忙解決,而不是照顧自己當下的感受。
久而久之,忘了什麼叫「有情緒」,只覺得累、覺得悶、覺得胃怪怪的,覺得心裡好像一直緊著……卻說不出為什麼。
直到某天,我靜下來,把手輕輕放在那個不舒服的位置。
那股緊縮的感覺,好像正在低聲說話。
原來,情緒從來沒有離開,只是被我收進了身體某個角落,用沉默的方式提醒我:
「看見我吧。」

情緒,其實是要被聽見,而不是被解決
最難靠近的,並不是情緒本身,而是「怕」:
怕說出來會被誤會太情緒化,
怕一開口就破壞關係,被對方推開,
怕表達真實感受後,沒人接得住。
但其實,真正讓我感到孤單的,不是別人不懂我,而是我也搞不懂自己。
每一次忽略情緒的當下,都是再一次與自己失聯。也因此,總在關係裡過度小心、掩飾真心,卻在獨處時,感到空虛與毫無意義。
直到我試著對自己說出第一句話:「我想看見你。」
那句話,不是什麼劇情轉折的高潮,而是一次平凡的凝視。
是一個試著伸出手,在一陣虛無中,試圖找尋站在情緒深處的自己。
情緒,不是敵人。
它只是還沒被安放的自己。

願我們都能在混亂中,看見那個還在等待被擁抱的自己。
你知道,轉化不是一夕之間的覺醒,而是一次次在生活裡,願意多問自己一句:「還好嗎?」
有時候,是胃痛。
有時候,是梗在胸中的苦澀。
有時候,是終於說出那句:「其實我不想這樣。」
透過閱讀、正念、肢體開發,甚至是六月即將學習的費登奎斯,我開始積極地想與身體重新連線,想輕輕地告訴它:
你可以放心讓我知道你怎麼想,我會接住你的。
這一篇,寫給那些曾經選擇沉默的我們;
也寫給正在練習看見自己情緒的你。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...
如果你願意,也歡迎把這篇文章分享給,正在練習面對自己情緒的那個誰。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