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費登奎斯與去制約的相遇

有些旅行,不需要車票與行李。它發生在一張安靜的墊子上,在一次次呼吸與動作之間,讓我們回到身體,重新學會善待自己。

這十二週的費登奎斯課程,像是一場安靜的旅行。到這個禮拜二最後一堂課結束時,我真心感謝能夠參與其中。

ree

善待自己的練習

每個週二,我走進教室,躺在墊子上,等待老師的聲音。沒有壓力,沒有「做對」或「做錯」的要求。從最一開始,她就帶著我們去感受身體被地板支撐的模樣,然後一步步進入每一週的引導練習。

老師總是提醒:「請用最不費力的方式,完成我邀請你做的動作。」而她最常說的一句話,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裡——「有沒有可能,在每個動作中,更善待自己呢?」

一開始,這句話讓我心頭一緊,甚至紅了眼眶。因為在我的過去,休息往往是「不得已」的:

撐不住了、累垮了,才不得不停下來。甚至我曾以為,「休息」代表能力不足、價值低下。可是在這裡,休息卻被允許在「還沒累之前」就發生。那一刻,我的身體像是被理解了多年委屈,突然鬆了一口氣,好像有人接住了我許久未說的渴望。


ree

放鬆與歸零

在費登奎斯的練習裡,沒有人要求你去證明什麼,而是邀請你去探索:

脖子如何支撐著頭;脊椎如何在動作裡律動與旋轉;

骨盆翻轉時帶出的重量;腳掌如何踩地、重心如何轉換;

甚至在「不小心用力過頭」後,放鬆下來的瞬間,身體會給出什麼樣的回應。

一次又一次,我開始分辨:哪些力量是多餘的,哪些姿勢才是真正舒服的;哪些是頭腦以為需要的,但身體卻一點也不想要。更重要的是,我學會了「不用急著知道一切也沒關係」。因為身體會記得,它只需要一點一點的嘗試與覺察。

費登奎斯讓我理解到:人生中有許多時刻需要用力。用力沒有不好,但也要記得適時放鬆。就像一個彈簧,能被拉長,也必須回到原點,才能保有彈性。永遠要記得歸零,找到自己的節奏,再出發。


ree

去制約的緩慢旅程

而這,不正是去制約的旅程嗎?

在認識人類圖的最初,我急著「搞懂」自己。知道自己是投射者,知道有情緒權威,知道空白薦骨中心會因為跟著外界的速度而焦慮、耗竭。但僅僅知道,並不代表立刻能改變。

真正的改變總是緩慢的。它不是一瞬間的覺悟,而是一次次生活裡帶著覺察的細節:在某個聚會後,明明已經疲憊,卻還想多留下來討好別人;在情緒起伏的浪潮裡,想要立刻做決定,卻又聽見內心深處的聲音說:「等等。」每一次的觀察與停頓,都是一種「回到身體」的練習。

就像在墊子上,我重新學會,在躺下的那一刻,優先向內觀看自己:

今天的身體是累還是放鬆?緊繃還是自在?

我如何去做每一個動作、如何站立、如何呼吸?

在人類圖的實驗裡,我也以同樣的方式,去看待「等待」,去理解作為投射者被看見的過程。


ree

把自己帶回身邊

所以,我們不需要急著問自己:

「我什麼時候才能完全做自己?」

因為答案其實早已在身體裡,只是需要時間慢慢生根。那是一種溫柔的力量,提醒我:不必拼命向外抓取,真正屬於我的東西,會在正確的時刻出現。

與其催促自己,不如給自己多一點耐心與信心。在這條路上,身體會帶路。而我們能做的,就是陪伴自己,慢慢走下去。


也許,真正的旅行並不是去到遙遠的地方,而是在一次次呼吸與停頓裡,學會把自己帶回身邊。費登奎斯如此,去制約也是。我們都在練習,把回家的路,走得更安靜,也更真實。

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 …

留言


©2025 by 鏡觀其變 Magic Mirror Human Design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