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暴力溝通:從覺察情緒,發現自己的需求
- 鏡觀其變

- 8月1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去制約溫柔小森林系列・情緒篇

這天,我悶悶的。
其實不是到了晚上才發現,而是從下午那個互動開始,我就有感覺了。
當時,我問室友一個簡單的問題,他那時身體不舒服,沒什麼回應,
我再問了一次:「你有聽見我剛剛的問題嗎?」
然後,他沉默了。
我當下笑笑地說:「你不想理會的態度也太明顯了吧。」
轉身離開。

那時,我的心其實就開始悶了。
不是劇烈的情緒,而是一種身體裡慢慢升起的悶氣。
我開始想:「為什麼我這麼不舒服?」
靜下來感覺之後,我發現,那不是一場爭吵,也不是情緒勒索,
而是:一個人想確認自己存在的聲音,有沒有被接住。
悶,是因為沒有被好好聽見。
悶,是因為某些很重要的需求,沒有被滿足。

直到晚上,又有時間面對面相處時,
男友忽然問我:「你今天看起來悶悶的,怎麼了?」
一開始,我又習慣的逃避,說:「其實我也不知道,就悶悶的,希望睡一覺起來會好一點吧。」
但才過了一兩分鐘,我想了想,決定鼓起勇氣對他說:
「下次如果我跟你說話的時候,如果你不想回答,請你直接告訴我你不想回答,好嗎?
因為這種沒被看見、不受重視的感覺,似乎是我的地雷,只要輕輕一碰,就讓我很難受。」
他聽見了,點了點頭。

那是一句很真實的話。
我不是在生氣,我只是不想再悶著傷心,甚至慣性的防衛自己。
那一刻,我覺得我不是只有外顯表現得成熟的那個人,我也是那個會被小小忽略刺痛的自己。
學著以「事實」表述,告知自己當時的「情緒感受」,察覺沒有被滿足的「需求」,進而向對方提出「請求」。
寫下這篇,是為了紀錄一個情緒從悶到被理解的過程,也是一次身體與情緒的覺察練習。
自從看了《非暴力溝通》,我發現自己多了一個理性又不失溫度的工具,它讓我學會從情緒的提醒,回頭找到自己的需要。
因為,正如書中所說:當我們會有情緒時,一定代表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。
而這一次,我看見了,原來我渴望的是:「被尊重的需求,還有與人連結、被同理的需求。」
我只是需要對自己誠實,不再逃避。

與重要的人相處,就更應該花心思讓對方瞭解自己,同時間學習同理他人、產生共情。
而非暴力溝通教會了我,如何用溫柔不傷害的方式說出感受,就像提醒我:珍貴的人與關係,需要被呵護。
我們不需要總是立刻說出漂亮的答案,有時候,只是願意坐下來,對著那個正在悶悶不樂的自己說:
「謝謝你提醒我。你這麼悶,是因為你還想要好好活著、好好被愛著。」
我很高興,今天的我,沒有假裝沒事。
我願意承認,我有在在意,也有難過。
而這份承認,讓我離自己近了一點。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…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