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節奏自然發生,是投射者一輩子的功課
- 鏡觀其變

- 7月1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分享一段我自己有趣的小卡關。
也許有人跟我一樣,常常覺得:
「不前進,好像就不對?」
「是不是該做點什麼,證明自己有價值?」
最近發現,原來這種焦慮,其實可以不用逼自己。
完成兒童發展的結業後,開始在想:
接下來是不是該推動一些兒童發展相關的專案,讓更多對人類圖有興趣的家長,認識親子教養的概念?
或者,我是不是該動手撈出那份,被我丟到陰暗角落很久的 Family Penta 分析師論文?(到底放了多久啦……遠目)
這些只是腦子裡轉來轉去的思緒。
剛好今天跟好友約喝咖啡時,忍不住拜託她:「欸欸,帶塔羅牌來吧。看看我的潛意識有沒有什麼話想說。」
結果一抽,兩個人同時笑出來。

塔羅說:妳,先不要動
寶劍四、命運之輪、權杖三,每一張牌都在說:「先別急,等等吧。」
我突然發現,原來自己又掉進那個老習慣了:
「是不是不前進,就不對?」
「如果我沒做點什麼,是不是就浪費了時間?」
「我現在做的,夠有意義嗎?夠有價值嗎?」
最近在看《鬆綁你的焦慮慣性》(賈德森.布魯爾 Judson Brewer 著),
書裡有一句話很打中我:
「焦慮不是問題,而是我們逼自己改變的方式,才讓它變成問題。」
我發現,我不只是怕沒行動,更怕的是「我的行動沒有價值」。
好像一定要做些「有貢獻的事」,才能證明自己不是白過的。

這其實是投射者很容易掉進的狀態
投射者的天性,就是想對世界有貢獻,想做「有被需要的事」,想協助他人獲得成功,想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
可是,這個本能如果沒有自我覺察,很容易演變成內在壓力:
「如果我現在沒做點什麼有價值的事,我是不是在浪費生命?」
「我是不是不夠有用?」
「誰能看見我的光?」
但這次,塔羅的回應,身體的聲音,還有這本書的提醒,都讓我更確定:
「你的價值,不是靠拼命證明的。讓節奏自然發生,本身就是一種貢獻。」
哈哈,走來走去,其實還是在面對同一個課題,只是角度不同罷了。
所以,繼續練習著對自己說:
慢一點,沒關係。
等待,不是停滯,而是對齊自己的步調。
讓節奏自己長出來,是投射者一輩子的功課。
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有類似的感覺?
如果你也常常陷在「我是不是應該更努力」的焦慮裡,也許我們可以一起練習,讓節奏自然發生。
去制約之路,keep going...






留言